查看原文
其他

这,才是川渝人冬日餐桌上唯一的神。

盘丝大仙仙 企鹅吃喝指南 2024-01-13

都知道川菜味道浓重,四川人一年到头,要吃下无数的水煮牛肉、麻辣兔头、火爆腰花……

但每到冬天,热爱麻辣的四川人却一反常态,开始大量摄入一款清淡的时令蔬菜——豌豆尖

据说光是成都人,一个冬天就要吃掉5000吨豌豆尖,平均每人吃掉半亩地!在豌豆尖大量上市的11-1月,四川人餐桌的画风都变得素雅了起来:

今天就来聊聊,豌豆尖如何占据了四川人冬季的心尖尖?这把轻飘飘的绿叶菜究竟有什么神奇魔力,能让四川人心甘情愿放弃吃辣?


01

四川人有多偏爱豌豆尖?
豌豆尖,俗称四川人诱捕器。
已故四川诗人胡续冬曾写道,如果要上荒岛,他要带的第一种食物,就是豌豆颠颠儿。漂泊在外的四川人,每年都会念着这一口翠绿。

50年代,去青海开发油田的四川人,面对“气候干燥,土地沙化”的环境,也努力在窑洞口种出了豌豆尖。

巴陵著. 一本书吃遍中国[M]. 北京:企业管理出版社, 2012.10.
成都二仙桥地铁站门口,城市绿化带里也要种豌豆尖。(这个位置懂的都懂)

评论区都在为豌豆尖长老了而捶胸顿足,后相关人士证明绿化带内种植的不是可食用的豌豆尖
2009年,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蒲草社区的村民,甚至还自发成立过“豌豆尖协会”!(于2012年因农户搬迁等原因解散。)
豌豆尖虽并不原产于四川,但却实实在在地扎根在四川人祖祖辈辈的菜谱中。蜀人开始食用豌豆尖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,但少说也有几百年。
北宋美食家苏东坡,四川眉山人,在被贬湖北黄州时,仍念着家乡的豌豆尖,专门拜托好友巢谷(字元修)从四川带来种子。

图片来自于网络
“那知鸡与豚,但恐放箸空。”——有豌豆尖吃,连肉的滋味也忘了,这便是苏东坡为豌豆尖写的万千应援词之一。
到了清代,豌豆苗就更为普及了。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在其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中说:“豌豆苗作蔬极美,蜀中谓之豌豆颠颠。”
是了,四川人爱吃豌豆尖在那个时候便已是人尽皆知,豌豆颠颠这个称呼在四川也延续使用到了现在,连字典造句都是摆到台面上的偏爱。

四川方言词典截图

02

豌豆尖有什么魔力

让四川人如此沉迷?
豌豆在秋天播种,冬春之时,顶上就会抽出柔嫩的绿芽——这个“嫩”字,就是豌豆尖的灵魂所在。
而为了留住这一口鲜嫩,从采摘到烹煮,四川人都有一套对待豌豆尖的专属动作。
“掐”嫩梢
四川话里,采摘瓜果蔬菜,通常称为“讨”,比如“讨”几个番茄、“讨”一窝生菜。

四川方言词典截图

但水灵娇嫩的豌豆尖,是绝对承受不住"讨"的粗野的。《说文解字注》云:蜀人掐薇之嫩梢作食。这个“掐”字就极有灵性。
“掐”要用指尖,轻触之下,脆嫩的茎应声而断,似乎单靠扬手带起的微风就能把这可人之物轻拂下来。
“掐”也是嫩度的试金石。若茎秆纤维过多,太老,掐起来费力气,吃着也是叶断茎连,称不上娇嫩脆口了。
能“掐”的矜贵豌豆尖,黄金时间只有冬日最冷的两个月。当气温回暖,豌豆尖疯长开满白花,拽着叶子都能拉扯几个来回,豌豆尖也就正式宣告过季了。

来自xhs用户@Double-Angel

仔细“择”
像笔者家中自种了一片豌豆尖,收获时只掐最嫩的尖儿,简单冲洗便可下锅;
但是,从菜市场买来的豌豆尖,还带些老茎,就得多一道择菜的步骤。
豌豆尖择多少并无固定标准,只是越舍得去掉老茎,入口的部分自然越嫩。掐一半,扔一半是四川人的基本操作,掐一两,扔一斤的则是懂吃不怕麻烦的讲究川人。

左为顶配择法,右为基操
在成都,今年未择的豌豆尖卖一斤8元,按照这不将就的择菜法,折算下来,一斤豌豆尖实际要花80元,自然是比肉还要贵。

豌豆尖最顶上,还有一些形似虾须的细小卷须,豌豆尖就是靠它往上攀爬。
这比银针还细的须看似没什么存在感,但讲究的四川人也会择掉,嫌它的纤维感会破坏豌豆尖划过喉咙时的顺滑。
为此,四川农业科学院还特地育成了无卷须的豌豆——无须豆尖1号,十分贴心。

图为无须豆尖1号,来自于百度百科
轻轻“烫”,快快“炒”
精心采摘的豌豆尖足够鲜嫩,烹饪方法反而大道至简,从古至今,几乎没有太大变化。
清人徐珂的《清稗类钞》记载:“豌豆苗之食法,有芼之为羹者,有炒之以油者。"
为了保留豌豆尖的鲜香脆嫩,无论烫和炒,本质上都讲究一个字——快
娇嫩的豌豆尖,绝对承受不住长时间的水煮。哪怕多煮几十秒,口感都会变得软趴趴,让之前的掐和择都失去意义。
只有争分夺秒的“烫”,才是适合豌豆尖的烹饪方式。在沸水中快速游走几秒,当叶片从茶绿变为油绿,立即关火,豌豆尖的清雅香气便迅速弥漫。
开水放上一点毛毛盐,几滴香油,最能尝出豌豆尖自带的滑嫩和清香。
碗底卧一把豌豆尖、一点猪油,放入干面条,淋一圈面汤,就是一碗冬季限定的鲜灵小面。
豌豆尖清鲜解腻,自带油脂的酥肉、枕头粑儿、肉圆子,或是热腾腾的羊肉汤、蹄花汤、豆汤,也都是它的绝妙搭档。
夹起一捧,豌豆尖被丰富的油脂滋润,清新中隐隐透着肉香,冬日的湿冷都被赶走三分。
以初代美食家汪曾祺为代表的红油派还会把豌豆尖烫进辣火锅,他在《食豆饮水斋闲笔》中说:“吃毛肚火锅,在涮了各种荤料后,浓汤之中推进一大盘豌豆颠,美不可言。”
炒豌豆尖,则有另一种妙处。拍一颗蒜,小火用猪油煸出香味,在火最大的时候,下入沥干水分的豌豆尖,急火短炒,只加油盐就是绝世美味。
嫩叶柔软细腻,茎干脆口,带着锅气的春意,吃进嘴里了都仿佛还在生长着。

豌豆尖还可与腊肉、猪肝、腰花等等肉类合炒。当然啦,醉翁之意不在肉,在桌上被大家疯抢的主角,总是那几丝绿得可爱的豌豆尖。

03

豌豆尖是四川人的乡愁

对于漂泊在外的四川人而言,豌豆尖的成熟时间,也尤为“乖巧懂事”。上市时间正好覆盖春节,让忙碌一年的四川人,也可以回家吃上熟悉的味道。
1986年春节,邓小平时隔半个世纪后回乡过年。和千千万万四川人一样,他最惦记的食物就是家乡的豌豆尖。离开的时候,也不忘带上一大包与朋友分享。
截图来自《邓小平八次南巡纪实》“见到我的父母官了”

物流发达之后,外地菜市场也开始能买到豌豆尖。但有人说塞牙,有人嫌干巴,万般挑剔,总归不是家乡的那一口滋味。
于是,为了纾解乡愁,在外地的四川人想尽了各种办法。在国内的,可以花五十几块钱寄冷链物流,只为吃上头茬的豌豆尖:

刚入冬,笔者母亲就寄来了12斤择好的豌豆尖
远在大洋彼岸的四川人呢,要么用中国超市的豆苗聊作平替,还得等待漫长的到货时间:
要么干脆觉醒种地血脉,自己动手,在阳台、小院种上一片。
就连加拿大埃德蒙顿零下30多度的冬季,也挡不住四川人搭建温室,水培豌豆的热情。

图片来自北美徐娘,摄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家中
为一把豌豆尖这样大费周章,值得吗?
值得。因为对于游子而言,这把豌豆尖的意义,已经不只在于味道本身。
食物的存在不只满足人的本能,也慰藉人的情感。家乡风味刺激的是惯性依赖的味蕾,撩拨的是无处安放的乡愁。

图为笔者外祖母,聚集一众老姐妹,把准备寄来上海的豌豆尖择好
无论是名垂千古的伟人还是平平凡凡的打工者,无论你奔波在神州大地还是置身大洋彼岸,只要夹一筷豌豆尖入口,就能够跟千里之外的家人,共享一份熟悉的清香——这一口水灵鲜嫩,便足以慰藉乡愁。

文 - 盘丝大仙仙  编辑 - 穗穗

摄影 - 大桴、TT、+7、盘丝大仙仙

后期 - 大桴、TT

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

感谢盘丝大仙仙全家对此文的帮助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这,才是川渝人冬日餐桌上唯一的神。

盘丝大仙仙 企鹅吃喝指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